平臺大戰(zhàn)重燃,競爭邏輯重構?

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-04-22 19:10

作者 信海光

京東與美團外賣市場之爭持續(xù)升級,吸引眾多消費者眼球。今天(4月22日)兩家公司股價卻都出現大幅下跌,算是資本市場對外賣之爭的一種表態(tài)。

這與很多消費者、商家和騎手表現出的態(tài)度截然不同。對消費者而言,外賣市場競爭加劇可以提供更多“薅羊毛”的機會;對于商家和騎手來說,隨“新東家”入局帶來的市場競價可能會提升他們的收入水平。畢竟,京東喊出了“0傭金”“五險一金配送員”和“百億補貼”,若能實現,三方都是受益者。

而資本市場心存疑慮,是因為這場外賣大戰(zhàn)似乎短期內很難看到贏家。在京東入局之前,外賣市場基本上算是美團一家獨大,新玩家的進入帶來競爭,有可能會使市場份額重新劃分。但問題在于,京東進入外賣市場所采取的策略,比如“0傭金”“五險一金配送員”等,明顯是在重塑之前外賣市場的成本結構。資本會擔心,即使京東成功獲取了市場份額,它是否有能力賺到足夠利潤?這仍然是一個懸念,可平臺為了爭奪外賣市場的巨額投入卻是實實在在的。

就平臺經濟的發(fā)展而言,這次外賣大戰(zhàn)的底部商業(yè)邏輯并不晦澀,它體現了平臺經濟壯大后,彼此之間邊界正在逐漸消失的客觀現實。以前的互聯網企業(yè)之間有明確的分工,比如京東、阿里聚焦零售,美團專注外賣,滴滴負責出行,抖音掌握內容流量,微信主攻支付,但當它們平臺化之后,因為都掌握了巨大的流量和用戶,就都產生了包辦“一站式生活服務”的野心。

如果回到六七年之前,類似這種平臺之間的大戰(zhàn)幾乎每天都在發(fā)生。當時的資本對此并不反感,因為大量燒錢競爭的同時也起到了市場加速滲透的作用,使各種新興商業(yè)模式深入人心,結果是做大蛋糕式的多贏。但眾所周知,這種跨界擴張后來遭遇了急剎車,反壟斷、用工規(guī)范、禁止“二選一”……再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,平臺之間紛紛默契握手言和,?;鹣?zhàn)。

對于這場新的平臺大戰(zhàn),資本市場有所疑慮可以理解。畢竟今時不同往日,各互聯網公司實際上都在共同面對新的國內國際局勢,內有需求不振,外有特朗普加稅,還要面對用戶和市場的飽和,各方都擔心會出現零和博弈或者雙輸的結局。

如果換一個視角呢?比如從全行業(yè)利益出發(fā),會發(fā)現互聯網企業(yè)之間能夠燃起競爭熱情總不是件壞事。這一波競爭升級除了重新劃分市場份額之外,同時企業(yè)的主動作為還反映了市場信心的觸底回升,對資源配置優(yōu)化、服務質量提升和創(chuàng)新而言,更積極的競爭也益多害少。

但需要指出的是,平臺經濟邊際成本極低、網絡效應極強的天然特性決定了,平臺經濟之間的競爭很容易滑向壟斷競爭和惡性競爭,一方面是市場容易“贏者通吃”,萌生壟斷沖動;另一方面則是平臺經濟的結構天生鼓勵“先搶占規(guī)模再談盈利”,容易引發(fā)惡性價格戰(zhàn)并向平臺用戶轉嫁價格戰(zhàn)成本。這也導致了前一段的監(jiān)管介入,以及接踵而來的反壟斷、反內卷。

也就是說,當下這一波平臺競爭,實際是頂著反壟斷、反內卷壓力下的商戰(zhàn),需要參與者拿出新的市場競爭思維來應對。實際上京東也是這么做的,無論是“0傭金”還是“五險一金配送員”,其策略都是主打通過“利他”措施爭奪市場,除了挖角商家之外,同時還抓住社會輿論痛點,緩沖了政策風險。

這種新的平臺競爭思路頗有古風,類似梁山好漢打出的“替天行道”,或者齊桓公的“尊王攘夷”,無疑會為后來者打開一定的想象空間,但最終的市場效果還需要時間來驗證,因為企業(yè)不是公益組織,其參與市場競爭的最終目的還是為股東獲取利潤,需要精準的算計,所有“利他”措施歸根結底還是要為未來的市場盈利服務,否則無法持續(xù)。

如果外賣大戰(zhàn)最終打掉了原有的超額利潤,在向騎手、商家、消費者讓利的同時,也為平臺爭得一定市場新份額,同時股東也獲取到合理利潤,這無疑是最佳結局。但也不排除“利他”只是一種動搖市場原有秩序的短期手段,等獲取市場和話語權之后,再通過制定新的規(guī)則獲取利潤。在各個階段的商業(yè)戰(zhàn)爭史上,類似的案例并不罕見,所謂“試玉要燒三日滿,辨材須待七年期”。

無論如何,競爭升級總好過萬馬齊喑。中國的平臺經濟發(fā)展至今已相當成熟,只要在法律法規(guī)和政策范圍內,我們對潛在的負面效應也無須過多擔心。對于行業(yè)來說,不妨把這場競爭當成一個風向標,測準風向,等風來時,又是千帆相競,百舸爭流。

(作者系科技專欄作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