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前,女教師顧少強寫下了十個字的辭職信——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?!边@十個字就像戳中時代情緒一般,直到今天依然令人回味。
最近這位女教師又被“找到”了。兜兜轉轉十年,她旅居了很多地方,也開過客棧,現在似乎又回到了原點——重新做回了老師,辛辛苦苦上班,每天還要復盤。于是有人說她是被“打回了原形”。
我很能理解她。作為同樣經歷過劇烈職業(yè)變動的人,很多時候都要面臨這樣的審視——既然選擇了冒險,不得證明你混出了名堂?
其實我也和顧少強差不多,似乎也是回到原點:依然是朝九晚五的上班,處理事務性的工作,忙不過來就在便利店隨便買些面包對付一下。沒有那么多的刺激,也沒有想象中的成功,完全無法證明“看看世界”帶來了什么脫胎換骨。
不過要說回到原點,我想也不是。就像“人不能兩次踏入同樣的河流”,也不存在相同的原點。
很多經歷確實無法言說,人生的變化,有時就是宇宙之間的穿越。明明看到了萬千星海,但也無法和外人說,景色無法描述,它只能留在你的主觀世界。
我想,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隨著年紀的增長,都是一個走向內向的過程。我們都是普通人,都沒法那么成功,沒法輕易從外在證明一種價值觀的勝利。
一位“看世界”的老師,可能歸來后還是老師;一位信奉“深耕”的人,可能也一直在重復相同的工作。普通人大概朝哪個方向走,都免不了成為普通人的宿命。
唯一不同的就是內心了。躁動的心靈求得了滿足,求穩(wěn)的心靈則找到了平靜??吹搅耸澜缍鄳B(tài)的人,和享受原地安穩(wěn)的人,終究只是精神世界的區(qū)別罷了,外面看起來,到頭來或許是差不多的。
而人的追求,或許也會轉向內在。我最近認識一個朋友X,他留過學,會英德兩門外語,專業(yè)能力也很強。但他現在的人生目標,就是要回到二線城市的家鄉(xiāng),因為“海鮮太好吃了啊”。
以前我會覺得他有點“可惜”,現在倒也能想明白了。這并不是有沒有志向的問題,人的外在其實沒那么重要,求得自洽的心靈就行。就像西晉的張翰,為了家鄉(xiāng)的鱸魚美,就辭官還鄉(xiāng)了。我們多數人,都免不了經歷這么一番人生哲學的嬗變,也真是無法為外人道。
仔細想想,這或許也是被時代雕塑的一種認知吧。以前“看看世界”、出門闖蕩,會有一種很瑰麗的想象,也確實會帶來可觀的物質回報。但現在,隨著信息差乃至收入差被逐漸填平,出去看一下也未見得會帶來什么,甚至各地的土特產都開始變得類似。
人們越來越沒法在“收獲”中期待更多,那么轉向自我的精神滿足,也就是最后剩下的路徑了。
我想這位顧少強,以及很多曾經鼓起勇氣、折騰一下的人,都有過這樣的時刻——幻想如果當時沒有邁出這一步,現在會是什么樣?
每個人的心境肯定不一樣,欣喜、慶幸、無感、后悔,我也都聽到過。但恐怕所有人都知道,世界上沒有什么相同的原點,也沒有白走的路。哪怕兩個山頭一樣高,這個翻山越嶺的路,也終究是走過來了,即便痕跡沒有留在地面上,也留在了心態(tài)上。
人生說來復雜,但也簡單,按你偏好的邏輯過,就可以了。世界這么大,人生其實更大,更有探索不盡的可能。這里沒有一種“更好”的活法,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,就是最好的活法。
來源:澎湃新聞
作者:江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