焚香祭祖:中元節(jié)的由來|新知

文博時空2024-08-21 08:11

文博時空/文 文博時空 作者 董嚴

江南水寺中元夜,金粟欄邊見月娥。

紅燭影回仙態(tài)近,翠鬟光動看人多。

香飄彩殿凝蘭麝,露繞輕衣雜綺羅。

湘水夜空巫峽遠,不知歸路欲如何。

——唐?李郢《中元夜》

唐代李郢的這首詩描繪了江南水寺的中元節(jié)夜景,月光下水中的仙人身影引發(fā)詩人幽思。今人已經幾乎忘記了這個節(jié)日,而它卻在白日暑氣和早晚秋涼的交替中悄然而至了。

中元節(jié)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四大祭祀節(jié)日之一,同時具備儒、釋、道三家的歷史淵源。其節(jié)俗始于古代儒家秋嘗祭祀的古老習俗,發(fā)展到宋代,形成了一日三節(jié)的形態(tài),即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,道教祭地官,祈求定人間善惡,民間祭祀祖先,佛教受儒家影響,設盂蘭盆會,以超度歷代先祖。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,又受到宗法制的影響注重孝道,因此中元節(jié)祭祖節(jié)俗得以扎根民間。

01

儒家祭祖與陰陽思想

“秋嘗”是古代天子與諸侯于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?!吨芏Y·春官·司尊彝》:“秋嘗冬烝,祼用斝彝黃彝?!薄抖Y記·王制》:“天子諸侯宗廟之祭,春曰礿,夏曰禘,秋曰嘗,冬曰烝。”

秋嘗祭祖”是按照儒家的禮制,在秋天對祖先進行秋嘗之祭。所謂“嘗”,是指請祖先品嘗當年秋天成熟的新鮮糧食谷物。這既有對祖先庇佑豐收的感激,也有以不敢獨享食物的舉動向祖先表示的敬意。《論語·為政》中,子曰:“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?!闭侨寮揖醋嫘⒌浪枷氲捏w現(xiàn)。

農歷七月十五在儒家的易學中也有特殊含義。漢代儒家通過對《周易》“陰陽”思想的研究,提出“消息卦”說。“消”即減弱,“息”即增長,“消息”即指陰陽二氣在一年之中的消長變化。漢代的經學家按照這一原則,在《周易》中找出12個特殊的卦,其中代表農歷七月的即為否卦。

否卦的卦爻排列恰好是乾卦在上、坤卦在下,乾卦為三個陽爻、坤卦為三個陰爻。這代表農歷七月剛好處在陰陽二氣均分的位置,是一年中陰陽平衡的節(jié)點,同時它又是陰盛陽衰的起點,即陰氣超過陽氣的開端。而十五日恰好是農歷七月的正中,因此,七月十五就是一年中陰陽消長變化趨勢逆轉的最中心點,從此之后,陰氣漸盛、陽氣漸衰。在古人的觀念中,逝去的親人已經去了陰間,因此,在農歷七月十五陰陽變化的中心點祭祀親人,可謂“恰逢其時”。

02

佛教結夏安居與《盂蘭盆經》

在佛教盂蘭盆節(jié)時期,僧人有結夏安居的傳統(tǒng)。即在夏季雨季到來,草木、昆蟲繁殖最盛的時候,眾僧人要一直聚居不出,專心修學。這一習俗傳至中國后,按中國的氣候特點,結夏安居的結束時間剛好也是農歷七月十五。同時佛教有被稱為“孝經”的《盂蘭盆經》,其主要情節(jié)為目連救母。

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,家中甚富,然而吝嗇貪婪,其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。她屢屢趁兒子外出時,宰殺牲畜,大肆烹嚼,無念子心,更從不修善,死后隨業(yè)力剎那間就入了餓鬼道。尊者目連成道后以神通力觀見母親受種種苦。于是以神通力運飯給其母吃,不料剛進嘴便化為火炭。目連無計可施,十分悲哀,又祈求于佛。佛陀教目連于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,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。目連乃依佛囑,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(yǎng)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。

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,生變?yōu)楣?。目連又誦了七天七夜的經,使他母親脫離狗身,進入天堂。這樣一個佛教故事能從西晉流傳,而且是口口相傳,關鍵在于故事勸人向善,勸子行孝。

這一孝親理念及冥界文化也與七月半原初紀念祖先、禮敬亡靈的主題相一致,使得此日的節(jié)日氛圍更加濃郁,主題愈發(fā)明確。舉行盂蘭盆會,既是佛教傳教之需要,又體現(xiàn)了祭祀祖先鬼魂的孝道傳統(tǒng),逐漸成為固定的節(jié)俗流傳開來。

《盂蘭盆經贊述》(P.2269) 唐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

盂蘭盆節(jié)的相關傳說也得到了廣泛傳播,目連成為人們心中的文化偶像,“目連救母”故事也在后世流傳中不斷演繹、更新。

目連戲雕版 明 安徽博物院藏

目連守孝壁畫 榆林窟五代時期 敦煌莫高窟

03

儒釋道融合

中元節(jié)也與道教信仰有關。“中元”,是與“上元”“下元”并舉之概念,三者合稱為“三元”。元者,始也。“三元者,氣之本,正氣者,道之宗”,所謂“三元”,即天、地、水三種元素。在殷商卜辭之中,已可見對于天地的原始崇拜。這種崇拜隨著人類社會的發(fā)展逐漸豐富成熟,及至春秋,水神信仰已從天地崇拜里分化出來,成為具有獨立神格的祭祀對象。與此同時,原本抽象的信仰對象逐漸人格化,并形成了一套與凡間相互映照的“官僚化”神靈體系。

道教中元日雖在魏晉時期已有固定日期,但尚未形成分明的主題。直至傳為唐初道士劉無待所撰《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》出現(xiàn),才勾畫出道教中元日活動與儀軌的藍圖。

作為本土宗教,道教與生俱來的地緣優(yōu)勢使其無需像佛教那樣逢迎中土文化,其節(jié)日主題不止于迎合孝道,而是擴大到“分別善惡、降罪拔苦”,使這一節(jié)日具有更為廣泛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同時,道教又巧妙地融匯儒、釋思想,將七月十五的固有意蘊融入中元節(jié)內,強調了中元地官救拔鬼魂的特性,逐步分化出“天官賜福、地官赦罪、水官解厄”的差異,明確了中元日所擁有的獨特“使命”,“玄都大獻”亦逐漸為中元日所獨有,成為其最重要的節(jié)慶方式。

三官出巡圖 南宋(傳)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
在不同時期,盂蘭盆節(jié)和中元節(jié)地位隨不同皇帝對宗教興趣愛好的轉變時高時低,交替變化。武則天崇佛,在洛陽南門舉辦過隆重的宮廷盆齋儀式;唐玄宗信道,由皇室舉辦的盆齋活動一度蕭條;代宗佞佛,于大歷元年(766),“七月望日,于內道場造盂蘭盆,飾以金翠,所費百萬。又設高祖以下七圣神座,備幡節(jié)、龍傘、衣裳之制,各書尊號于幡上以識之。舁出內庭,陳于寺觀。是日,排儀仗,百寮序立于光順門以俟之。幡花、鼓舞,迎呼道路。歲以為常。”會昌四年(844)以前,齋會盛極一時,諸寺做的盂蘭盆供都十分精妙,人們也在七月十五日游覽諸寺,場面十分熱鬧。唐武宗意在滅佛,所以將佛寺的盆供搬到道觀,以供觀賞,這樣的舉動引起了百姓極大的不滿。

《點石齋畫報》上的《超度孤魂》 晚清 上海歷史博物館藏

由此可以看出,雖然中唐一代,佛道兩教興衰交替,盆齋和中元節(jié)的規(guī)模亦隨之變化,但從百姓對齋會的極大興趣和對武宗滅佛一事的態(tài)度上大致可以看出:盆齋在唐代百姓生活中仍然占據(jù)著主要地位。道教和中元節(jié)雖然獲得了統(tǒng)治者的支持,但此時并沒有成為主流。唐末宋初雜用“中元”“盂蘭”,再到南宋以后專用 “中元 ”,北宋中期以后,“中元節(jié)”逐漸固定成為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的節(jié)日名稱。不僅在《東京夢華錄》等文獻中使用“中元節(jié) ”,在宋代詩詞中也多次直接出現(xiàn)了“中元節(jié)”一詞。如“六宮最重中元節(jié),院院燒香讀道經”、“今朝道是中元節(jié),天氣過于初伏時”。兩宋之際道教“中元節(jié)”成為一個固定的節(jié)日名稱,市民大眾也有了與之相應的節(jié)日民俗活動,且其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,延續(xù)至今日。


圖片 | 董嚴

排版 | 小謝

設計 | 尹莉莎

版權與免責:以上作品(包括文、圖、音視頻)版權歸發(fā)布者【文博時空】所有。本App為發(fā)布者提供信息發(fā)布平臺服務,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