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李嘉凡 公元1100年,一場大宋足球頂級比賽在東京端王府上演。端王趙佶帶球突破,被對方后衛(wèi)大腳解圍。眼看球落到了場外一個侍從的腳邊,他一個漂亮的“鴛鴦拐”,把球精準地傳給了趙佶。誰也沒想到,就是這一腳,直接踢出來一個未來大宋朝的太尉。行家一出手,便知有沒有。趙佶心想:這人是蹴鞠高手,我一定要把他招攬到自己的手下!于是,一個原本名叫高俅的市井無賴,轉(zhuǎn)眼成了端王身邊的紅人。后來,隨著端王登基成為宋徽宗,高俅也水漲船高,最終做到了一國武官的巔峰。
官家:“近密被宣爭蹴鞠”
春光和煦,微風(fēng)不燥,宮廷中的戶外場地上正在舉行一場簡單的皇室聚會。宋太祖趙匡胤作為一代開國雄主,此刻卸下了帝王威嚴,化身為一位熱愛蹴鞠的雅士,他立于人群中央,身姿挺拔而不失灑脫。其弟趙光義大展身手,盡顯蹴鞠之風(fēng)采。他身手矯健,每一次觸球都如行云流水,渾然天成。球兒在他腳下仿佛被賦予了靈性,時而龍騰虎躍,直上云霄;時而蛇行鼠步,穿梭迂回,引得周遭群臣歡聲雷動,喝彩連連。這便是《宋太祖蹴鞠圖》所描繪的場景。
元 錢選 《宋太祖蹴鞠圖》 上海博物館藏
《鷓鴣天·巧匠園縫異樣花》一詞描述宋太祖蹴鞠:“宋祖昔日皆曾習(xí),占斷風(fēng)流第一家?!笨梢娝翁鎸︴砭系南矏壑椤S幸幻驺~鏡也能印證宋太祖趙匡胤熱愛蹴鞠,銅鏡背后畫著這樣一番景象:在寬敞僻靜的庭院中,假山作襯,樹木作伴。身穿紅袍,正在戲鞠的“明星球員”正是趙匡胤,一旁的近臣們簇擁著他,玩得不亦樂乎。
蹴鞠紋銅鏡 臨淄足球博物館藏
除了宋太祖,宋徽宗更是因愛蹴鞠而聞名史書。其在《宮詞·其一》寫道:“韶光婉媚屬清明,敞宴斯辰到穆清。近密被宣爭蹴鞠,兩朋庭際角輸贏?!痹娭杏涊d了明媚春日中,宮女們爭相蹴鞠的競技場面。宋徽宗愛蹴鞠,大臣們趨之若鶩,甚至有很多投機者利用蹴鞠的機會接近宋徽宗,從而得到升遷。
百姓:“處處喧呼蹴鞠場”
有作為皇帝的球迷加持,宋朝蹴鞠的起步就如此之高,想不火都難。上至皇親貴胄、達官顯貴,下至販夫走卒、黃口小兒,在聚會閑暇時來一場蹴鞠,是最好不過的選擇。有面宋朝青銅鏡的背后記載著一場民間男女四人的蹴鞠聚會。
宋 蹴鞠紋青銅鏡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
在某個大戶人家的后花園中,有位一名高髻鬢發(fā)、身態(tài)輕盈的女子一腳直立,一腳抬起作踢球狀,一個球剛剛踢起;她的右側(cè)一名戴著幞頭,身著長服的男子身體略向前微傾,作蹲步狀,全神貫注地目視著女子蹴鞠動作,作出防御的姿勢。女子身后有一腰束百褶裙的女侍,肩搭一長巾,趣味盎然地觀賞著比賽場上的情況;男子身后有一男侍,手中持一鈴狀物,凝視著比賽場上的變化,像是一名裁判。
百姓中的孩童也同樣熱愛蹴鞠,陸游在《殘春·其二》中記述的鄉(xiāng)間蹴鞠的熱鬧情形:“鄉(xiāng)村年少那知此,處處喧呼蹴鞠場?!边@是一場孩童的蹴鞠聚會,四位孩童皆頭戴幞頭,模仿大人模樣。一位身穿黑色外衣的男童,腳踏布鞋,輕盈地躍起,小腿肌肉緊繃,腳尖精準地踢向半空中由赤、青、藍、赭等不同顏色皮革制成的鞠球。在他對面,一位藍裙飄飄、雙髻輕挽的女童,雙手輕輕揚起,臉上洋溢著笑容,仿佛在為伙伴的精彩表現(xiàn)鼓掌加油。鞠球在空中劃出一道優(yōu)美的弧線,引得其他小伙伴們紛紛注視,眼中滿是贊嘆與期待。背景中,幾株梅花悄然綻放,花瓣輕舞,香氣襲人,為這戶外聚會平添了幾分春意與雅致。這便是北宋畫家蘇漢臣所描繪的《長春百子圖》中的孩童蹴鞠場景。
北宋 蘇漢臣《長春百子圖》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在宋代,蹴鞠要從娃娃抓起,河北磁州窯有一件“童子蹴鞠圖”瓷枕存世,該瓷枕為宋代著名民窯“張家造”生產(chǎn),枕面繪畫的就是一個正在全神貫注進行“沉浸式”踢球的小童子。小童梳雙丫發(fā)辮,上穿花衫,下穿肥腿長褲,腰系緞帶?!巴吁砭蠄D”巧妙定格了踢球小童的一個瞬間動作:雙臂外張,手藏袖內(nèi),上身前躬……
宋 白釉黑彩孩兒鞠球紋枕 河北省博物院藏
玩法:“白打與筑球”
蹴鞠的形式有三種,“球迷”趙匡胤尤其擅長“白打”,《宋太祖蹴鞠圖》中的一眾人玩的也是“白打”?!鞍状颉币蕴叱龅幕觿幼鱽砼袛噍斱A,如同當(dāng)今的“花式足球”。踢球時,用頭、肩、背、腹、膝、足等部位接觸球,并且可使“球終日不墜”,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,如雙肩背月、轉(zhuǎn)乾坤、燕歸巢、斜插花等。
北宋詞人柳永的大哥柳三復(fù)也擅長“白打”,他有幾句踢球口訣:“背裝花屈膝,白打大廉斯。進前行兩步,蹺后立多時。” 宋人劉邠的《中山詩話》中記載柳三復(fù)與高俅一樣,也是靠踢球升了官職。他見了宰相丁謂之后,把手中的球拋在空中,一面跪拜,一面用肩、背、頭頂球,球一直未墜落在地。丁謂看了這種表演,不由得哈哈大笑,柳三復(fù)也在哈哈大笑中獲得了一個小小的官職。由此可見白打形式的蹴鞠多帶有表演性質(zhì)。
直接對抗是漢代蹴鞠的主要方式,也被用于軍事練兵。漢朝人把蹴鞠視為“治國習(xí)武”之道,《史記·衛(wèi)將軍驃騎列傳》記載:“其在塞外,卒乏糧,或不能自振,而驃騎(指霍去?。┥写┯蛱>??!边@里并非說霍去病在士兵食不果腹的情況下讓他們陪自己蹴鞠,而是指他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帶兵訓(xùn)練。
漢高祖劉邦在皇宮內(nèi)建設(shè)了專業(yè)的足球場,即所謂“鞠城”。東漢文人李尤《鞠城銘》中記載:“圓鞠方墻、倣象陰陽。法月衡對、二六相當(dāng)?!鼻驁鏊闹芙ㄓ袊鷫?,呈長方形。球門兩邊各有6個,形狀似小房子。雙方球員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,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。
?
漢代蹴鞠場地與競賽示意圖 圖源:中國體育博物館
間接對抗是唐朝和宋朝蹴鞠的主要方式,宋代也叫“筑球”。用于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。以兩個立柱搭起繩網(wǎng)作為球門洞,球門直徑約一尺,叫“風(fēng)流眼”。球員分成左右軍“兩朋”,各16人,兩隊穿顏色不同的隊服,開始由毬頭開球,用腳踢起或以杖擊球,傳給驍色(蹺毬)。球在“正挾”“頭挾”“左竿網(wǎng)”“右竿網(wǎng)”“散立”等隊員間傳遞,再由驍色挾住,將球送給毬頭,毬頭用膝將球“筑”起,或以杖擊球或以足踢球,打入球門的“風(fēng)流眼”次數(shù)多的一隊獲勝。勝者賜銀碗、錦緞,敗者毬頭吃鞭子、抹花臉,也會被賞酒賞菜,吃到“假黿魚”“密浮酥捺花”這些有名的美食,以慰勞辛苦。
《事林廣記》書影 圖源搜狐網(wǎng)
鞠球:“方形地而圓像天”
在蹴鞠聚會中,必不可少的物件便是鞠球。宋太祖與眾臣所踢的鞠球,其制作工藝相比較以往大大提高。
元 錢選 《宋太祖蹴鞠圖》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
漢代的鞠球以皮為表,里面填充毛發(fā)。唐代出現(xiàn)了以豬尿囊做內(nèi)膽的充氣空心蹴鞠。在《初學(xué)記》中“今用皮,以胞為里,?噓氣閉而蹴之”。并且晚唐球殼已由原來的兩張皮發(fā)展成六張或八張尖皮縫合而成。
漢代蹴鞠、唐代蹴鞠(仿制)陜西體育博物館藏
到了宋代,鞠球制作技術(shù)又有了新的發(fā)展。正如《宋太祖蹴鞠圖》所描繪的,宋太祖所踢的鞠球與唐代相比, 球表面尖皮的片數(shù)由8片增加到了12片, 鞠更加接近圓形, 踢得也更有規(guī)則性??p制方法上也由外縫改為了內(nèi)縫, 球皮表面“不露線角”。并且規(guī)定每個鞠“正重十四兩”,保證了每個蹴鞠的品質(zhì)??傊搅怂纬锨虻闹谱鞴に囕^唐朝更加精細、嚴格,有史書記載,“香皮十二,方形地而圓像天。香胞一套,子母含氣歸其中”。
宋人又是如何給皮鞠充氣的呢?用小型鼓風(fēng)機,宋人稱之“打揎”?!按蜣镎?,添氣也。事雖易,而實難,可太堅,堅則健色(即皮鞠)浮急蹴之損力;不可太寬,寬則健色虛泛,蹴之不起;須用九分著氣,乃為適中?!?/p>
蹴鞠飛舞,彩球穿梭,古人之聚會,盡展風(fēng)華。宋代蹴鞠,不僅是一場身體的競技,更是心靈的歡歌。從皇家庭院到市井瓦舍,從孩童嬉戲到文人雅趣,蹴鞠以其獨特的魅力,貫穿了宋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,成為了連接古今、融匯雅俗的紐帶。
參考資料:
[1]?宛霞,邢淑英.宋代蹴鞠運動對中國現(xiàn)代足球的啟示[J].體育文化導(dǎo)刊,2017,(08):174-178.
[2]?李亞群.中國古代蹴鞠在唐宋時期的發(fā)展演變[J].漢字文化,2018,(23):30+33.
[3]?吳鉤.宋代蹴鞠的玩法,跟今天的足球比賽一樣嗎?[J].中國人大,2018,(12):53.
[4]?秦立凱,劉超.淮北柳孜蹴鞠文物與宋代兒童蹴鞠運動[J].淮北師范大學(xué)學(xué)報(哲學(xué)社會科學(xué)版),2018,39(03):50-54.
圖片 | 李嘉凡
排版 | 黃思琦
設(shè)計 | 尹莉莎